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主題簡介 (二) 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指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的資產類別,包括最為人熟知的股票、債券、現金,搭配成一個完整的投資組合。  每一種資產類別的風險和回報特性都不盡相同,股票預期回報較債券和現金高但風險也較高。而每種資產因應不同的經濟狀況下的走勢都不完全相同。 資產配置的原理是,透過配搭走勢不完全相關的資產類別,在持有期間抵銷彼此的波動,使整個投資組合的走勢更為平緩,達到比單獨持有一種資產類別更好的風險回報比。

俗語一點,即是性價比較高,冒較少的風險換取相同的預期回報,或是相同的風險,換取較高的預期回報。這像是廚師搭配不同的食材往往比單獨吃起來較美味。 如同我們對食物的口味,資產配置的比例是非常個人化的投資決定,重點應放在自己的財務狀況身上,這亦是此筆記稱作tailor made的其中一個原因。舉個極端的例子,誠哥可以把大部分身家都配置到自己的公司股票上,這卻非我們一般人可以模仿。而一般來說,一個退休人士與一個年青人的配置應都不同。 要留意的是,把資金分配到少數不同行業的個股並不是資產配置,資產類別才是重點。     原則多於策略 資產配置,與其說是一種投資策略,對我來說更是一個理財原則。因為如果你已經充分考慮到分散投資的重要性,那麼資產配置是比起投資方式對回報更為有影響的一環。 無論你採用主動或指數化投資,考慮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配置適合自己財務目標的資產,是投資前重要的一步。 缺少資產配置的意識,很容易會造成錯誤的觀念,這是我曾經觀察到的一些現象: 1. 把不同用途及風險回報特性的資產混作一談,像是以股票股息率比較定期存款的回報率  2. 沒有將特定用途的資金分割,如把應保守以待的緊急備用金用作股市投資 3. 沒有擁有資產的概念,只把「現金收益」當作賺到的回報,急急把帳面賺錢的投資落袋為安或是對高股息有偏好  4. 將股市交易當作「齊上齊落」的操作,沒有長線持有的概念  因為一般人的收入和花費都是以現金作為發放和使用的途徑,少不免會有一種現金才是「真資產」的錯覺。學習資產配置,要先理解現金以外的一些資產是可以被「持有」,了解每種資產類別的特性,考慮自身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後,然後合理地選擇配置的比例。 資產配置固然有風險回報比的投資優勢。但個人覺得資產配置連結自身資源分配的思考,是它更有價值之處。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主題簡介 (一) 指數化投資

先為指數化投資下一個簡單的定義。這指的是買進代表市場平均表現的指數,例如大家熟知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或是本地的恆生指數,又因為表現是「被動」地追蹤大市指數,所以又稱「被動投資」。

與之相對的是「主動投資」,任何偏離大市指數的方式,包括投資個股,就可以被稱作主動投資。(這裡先下一個簡單的定義,主動被動之分存在光譜)。

持有的方式可以是買入指數ETF、基金等等,如為人熟知的VOO、SPY,和本地「著名」的2800。 指數化投資為何有效?我們先了解大市指數代表的意義。 大市指數,是由指數內成份股的表現加權平均所得,代表市場的整體平均回報,常被稱作市場回報(Market return)。 所謂平均,指的是有人取得比平均高的回報,就必會有人拿到比平均低的表現。
舉個例,一個市場如果在某一年如果有10%的回報,那麼所有投資者,不論主動被動,可以瓜分的就是這10%的回報。因為被動投資者只追蹤大市表現,所得就是平均市場回報的10%,自然地另一邊廂,整體主動投資者的回報也都是10%。

我們可以寫成公式如下:
整體被動投資者的回報=整體主動投資者的回報

然而這還未考慮到成本。因為指數化投資只是「被動」地追蹤大市指數,不需要像主動投資般花費較多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夠比整體主動投資者以較低的成本取得市場回報。

我們可以得出:
(整體被動投資者的回報-成本) > (整體主動投資者的回報-成本)

指數化投資之所以有效,建基的是最簡單的算術邏輯,切入點是從整體出發,不是少數例子或故事,從一開始已是較有利的一方。John Bogle先生,首支指數基金的創辦人,稱指數化投資為「elementary, self-evident certainty」,不證自明。

我們可以從這個簡單的邏輯就知道指數化投資在未來的有效性,故此我先不列出歷史數據作為佐證,也不引用大師們對指數化投資的推薦和學者們艱深的研究。 指數化投資不需要亮麗的歷史回測,不靠虛無縹緲的預測,更不依賴信仰,以最簡單的邏輯解決複雜的金錢問題。 Reference: William F. Sharpe. The Arithmetic of Active Management. https://web.stanford.edu/~wfsharpe/art/active/active.htm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我想寫什麼?

這個部落格有三個主題 — 指數化投資 、 資產配置以及增值自己。 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是在外國非常盛行的投資方式和原則,可在香港卻比較小眾,討論的朋友不多。過往討論相關知識的資源和書籍都是以外國人作為主要觀點,甚至連台灣都已經有不少創作者以此作為主題。這個部落格希望可以記錄和分享自己學習相關知識的歷程之餘,能夠吸引到一班在香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Bogleheads,成為tailor made給香港朋友關於指數化投資的小園地。 而自己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最大的體悟是,對於尚在打拼的年青人們,最值得投資的不是金融資產,而是自己。除了充實自己的理財知識,避免墮入金錢陷阱之外,更重要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價值和人力資本。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則是將我們努力所得的人力資本轉化成金融資產最有效的催化劑。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老土,但這亦是讓我感到慚愧的地方。老生常談,竟然要用迂迴的方式才能有點搞懂。 一些聽起來神奇、前所未見的金融資產或許令人充滿希望,讓你擁有未來的卻只能是自己。 

主題簡介的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