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主題簡介 (一) 指數化投資

先為指數化投資下一個簡單的定義。這指的是買進代表市場平均表現的指數,例如大家熟知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或是本地的恆生指數,又因為表現是「被動」地追蹤大市指數,所以又稱「被動投資」。

與之相對的是「主動投資」,任何偏離大市指數的方式,包括投資個股,就可以被稱作主動投資。(這裡先下一個簡單的定義,主動被動之分存在光譜)。

持有的方式可以是買入指數ETF、基金等等,如為人熟知的VOO、SPY,和本地「著名」的2800。 指數化投資為何有效?我們先了解大市指數代表的意義。 大市指數,是由指數內成份股的表現加權平均所得,代表市場的整體平均回報,常被稱作市場回報(Market return)。 所謂平均,指的是有人取得比平均高的回報,就必會有人拿到比平均低的表現。
舉個例,一個市場如果在某一年如果有10%的回報,那麼所有投資者,不論主動被動,可以瓜分的就是這10%的回報。因為被動投資者只追蹤大市表現,所得就是平均市場回報的10%,自然地另一邊廂,整體主動投資者的回報也都是10%。

我們可以寫成公式如下:
整體被動投資者的回報=整體主動投資者的回報

然而這還未考慮到成本。因為指數化投資只是「被動」地追蹤大市指數,不需要像主動投資般花費較多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夠比整體主動投資者以較低的成本取得市場回報。

我們可以得出:
(整體被動投資者的回報-成本) > (整體主動投資者的回報-成本)

指數化投資之所以有效,建基的是最簡單的算術邏輯,切入點是從整體出發,不是少數例子或故事,從一開始已是較有利的一方。John Bogle先生,首支指數基金的創辦人,稱指數化投資為「elementary, self-evident certainty」,不證自明。

我們可以從這個簡單的邏輯就知道指數化投資在未來的有效性,故此我先不列出歷史數據作為佐證,也不引用大師們對指數化投資的推薦和學者們艱深的研究。 指數化投資不需要亮麗的歷史回測,不靠虛無縹緲的預測,更不依賴信仰,以最簡單的邏輯解決複雜的金錢問題。 Reference: William F. Sharpe. The Arithmetic of Active Management. https://web.stanford.edu/~wfsharpe/art/active/active.htm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