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節省成本之必要 (一) — 1%的威力

《老派》這首歌告訴我們約會女生要夠old school。想要細水長流的愛情,我們不應急進,要保持耐心,放下手機,好好與對方對話,慢慢了解彼此。知己知彼,這恰巧跟投資十分相似,尤其是放下手機(不再盯著股市app)的部分…

那麼,如果我們想和自己的投資長相斯守,在長期帶給我們滿意的回報,應該要怎樣做? 

與約會女生相反,首先要重視的是—成本。 

收入減去成本是盈利,這很顯淺。同樣地,如果我們想提高投資回報,要麼提高收入,或是減低成本。在投資領域中,這個公式通常以年化百分比表示,相信大家在查看MPF回報及管理費時,對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再熟悉不過。 

為什麼要先重視成本?因為相比起收入,成本是更可控的因素。你多得1%的回報,同降低1%的成本是同一個效果。 

要提高成本前的回報,你得冒更多風險。冒險不代表必然有更高回報,這就是風險的定義。你說可以進行些操作,持續地得到超越市場的回報,那麼相信這個筆記對你的幫助也不大。若然不是,相信等著你的只有更多的交易及時間成本—以及更少的回報。 

降低成本的難度沒有如此之大,簡單的採用低成本的指數基金/ETF,減少自己的交易次數,選用交易成本較低的證券行…… 這些都是可以立即動手做,不用看天吃飯,兼且一勞永逸,何樂而不為? 

投資,為什麼要取難不取易? 

(1) 小小的1% 

的確,開源無限,節流有限。節省成本或許只能讓我們每年減省1%到2%的成本。但不要輕視這少少的1%,在長期的複利效應下,1%的成本可以侵蝕我們20%以上的回報。 

如果以6%的年化回報計算,假設我們以$10,000投資,可以在20年後得到$32,071。 

如果我們每年花費1%的成本在這項投資上,亦即淨回報只有5%,我們將會在20年後只得到$26,533,比原來的減少了約17%。 

時間再拉長,情況是更差。到第30年,成本對整筆投資的侵蝕達到接近四分之一。 

我們看看下圖,小結一下不同持有期間,1%的成本對資產的減損。可以看到時間越長,減損百份比越高。 


(2) 回報越高,成本越不重要? 

不知道會不會有些朋友覺得6%的年回報,說起來太低估投資朋友們的能力。如果我們能獲得更高回報,區區1%何足掛齒? 

我們再即管看看下表,以一個20年的投資,了解不同成本百份比在各個投資回報率下,對最終資產的減損百分比是多少。 

在第二個直欄所標示的1%投資成本,可以看到即使將回報率提高到10%以上,減損百份比仍是與只有6%時很接近。而且,這是以百分比作為表示,代表當回報率提高時, 被成本吃掉的金額越高。 

而不出意外地,成本百分比越高,資產減值越大。 

要知道,現時最熱門的美國股市,50年間的平均年回報也是「只有」約10%,要長年打敗如此優異的表現恐怕不易,為何不如就直接了當的注重成本? 

看完這些表格後,或會有些朋友疑問,10年以上的投資?太長了吧。誠然,自發地長期投資,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那「強制」的投資又如何?下回再續。 

=======================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相關文章連結—

節省成本之必要 (二) — 盲婚啞嫁的投資 

節省成本之必要 (三) —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非系統性風險(續)—真實的例子

在上周寫過一篇關於個股非系統性風險的故事。我們大概了解到曝露在非系統性風險中,非旦不能提供較好的預期回報,而且集中投資少數個股會讓我們對於單一負面事件失去防禦力。這樣由少數個股組成的投資組合,非常脆弱。 

剛好這星期發生了領展宣佈供股一事,領展單日跌幅逾1成,而同日大市下跌約1%。這是正是非系統性風險的顯現。 

領展是「月供股票」的熱門選擇,以穩健的營運,良好的防守力著稱,投資的風險看來不高。不少人以此作為自己投資的主力,希望穩健長線地獲得該股的股息。 

而月供股票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徵— 

1. 投資組合只由5-10檔股票組成 (應該很少人月供10多檔股票吧?) 

2. 股票的類別通常以防守性類股為主,例如公用、銀行、房地產信託等有長期派息紀錄的公司 

3. 以長線收息為主要目的,甚至用作退休生活洗費 

可是現在突然其來的一個惡耗,不但使自己的資產大幅減損,還要「倒貼」提供現金。如果你是倚靠它的所謂現金流過活,不知道現在有何感受? 

你說你不求炒股發達,只想穩穩陣陣,是想錯了些什麼嗎? 

防禦性的想法在投資方面的確不錯。可是個股,不論月供與否,卻不是抵擋地雷的盾牌。 

非系統性風險,是風險的一種。所謂風險,是不能預測何時何地何種規模發生。如果你能預測到所謂供股事件發生,事前及早抽身離去,這不叫做管理風險,這叫做內幕交易。 

無論我們認為自己所選公司的業務有多優良護城河有多強,派息紀錄有多長,風險始終以我們不察覺的形式存在,無聲無息,如影隨形。 

無論你為自己所選的股票列出一百個多好的理由,你始終不能排除這些負面事件發生的機會。就像領展,之所以是月供的熱門,要列出值得投資的原因輕以易舉:亞洲最大的房託、擁有全港的民生商場、精明的管理層(不知此點現在還有沒有人認同)等等。 

平日看起來多好的營運,跟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非系統性風險像一個個埋藏在戰場的地雷,你看不見它們存在,表面風和日麗,不代表它們不會發生。以所謂防禦性類股作為盾牌,拿在手上,不能幫你抵擋深藏的地雷。 

更不幸,這些地雷有可能不只把你炸傷,而是炸到死無全屍。多少當初看起來多強大多光輝的公司不是落得黯然離去的下場?依賴少數看起來穩健的個股,不是我們長線投資安身立命之道。 

面對這樣的風險,最好的防禦是分散投資。不要高估自己,認為自己有準確採測地雷的能力;不要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不會踩中地雷。 

因為一次傷害,就可以讓你難以翻身。 

唯有擴大自己的戰場,分散投資,減少踩中地雷的傷害和機會,才可以讓自己在兇險的戰場存活。 

===============

對於個股的風險,有幾點延伸思考,大家不妨一同想想— 

1. 要分散多少檔股票才算足夠? 

2. 月供股票的平均成本法可以幫得上忙嗎? 

3. 倚靠股息過活有什麼問題? 

===============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風險拍賣會—非系統性風險

這個筆記主要紀錄的是買進整個市場的指數化投資。換言之,投資少數個股,不是我採用的投資方式。 

第一個著眼點是風險。 我不想冒無用而不能提高預期回報的風險。 

投資個股,有一個「天然劣勢」— 非系統性風險。  

風險有很多種,不是每一種都能提供回報。當投資一間公司,投資者會同時面對整體市場的風險,例如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或利率變化,另外就是只屬於該公司的意外事件,獨有的風險。 

前者屬於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 ,不可靠分散於多間公司消除; 而後者是非系統性風險,可以分散投資於多家公司消除。 

投資個股,從而暴露於非系統性風險,這只能讓你感受到風險,卻無補於風險的另一端—回報。 

以上的內容有點像教科書,或許未能讓每位朋友都有些體會。我們來看個假想情景,想想為何非系統性風險不能帶給你回報。 

第一個情景: 

想像你身處一個拍賣會,有三個箱,第一個是內有1,000元的透明箱,第二和第三則密封,只知道其中有一個有2,000元,一個空無一物。每個人只可以參與一次拍賣以及競投一個箱。  

(原諒一下粗糙的圖像😂)

第一個箱顯而易見價值是$1,000,所以投標者必定會以很接近$1,000競投,補償參與拍賣會的成本,比如說最後成交價是$999。而雖然第二和第三個箱的預期價值也是$1,000 ($0 x 50% + $2,000 x 50%)。但為了補償這兩個箱的不確定性,成交價必定會是低於$999,以得到較高的預期回報。最後或許是$990,視乎投標者的接受程度和成本。  

「高風險,高回報」在此很容易明白,所謂高預期回報是對不確定性的補償。  

第二個情景: 

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種情況。同樣是三個箱,一樣價值,不同的是每個人都可以無限次同時競投所有箱,但唯獨你只有$1,000可以用作競投。  

如是者,第二及第三個箱便被競價至與第一個箱很接近,甚至一樣的價錢。為什麼? 

因為現時每個人都可以同時競投第二及第三個箱,用$1,998 ($999 x 2) 同時投標兩個箱與只用$999投標第一個箱的回報是一樣的 (1/999 和 2/1998 的回報%是相同的)。同時投標的預期得到的肯定是$2,000,不確定性在此消失了。 

你說:「這不公平,我只有$1,000,怎能也用$999冒險去競投第二及第三個箱呢?」  

現實情景: 

第二種情況與現實比較接近。你所買入公司的股價,代表著你所承擔的風險及預期回報。像上面的例子,股票市場上大部分參與者都會分散投資,近乎每檔股票的價格都會被提高,直至承擔非系統性風險不會被補償的水平。  

不少人將指數化投資標籤為「新手」、「懶人」、「平凡人」才採用的投資方式。但有幾多所謂老手在茫茫股海中精挑細選之前,察覺到自己先要面對的劣勢?這有點像有位釣魚高手在岸邊垂釣,取笑經過的捕網漁船道:「你們怎麼都打撈到些爛魚雜蝦呢!看我真人不露相,一出手必定是條東昇斑!」 

扯遠了,話回正題。集中選股,其實只是令自己的回報範圍擴大,並不能提高預期回報。 

像是上面第二種情況,如果在第二及第三個箱之間只選擇一個,你的回報範圍變成$0至2,000,不確定性仍存在,預期得到的卻仍是$1,000,其他分散投資的人卻穩穩得到$2,000。 

分散投資,是投資世界中唯一的「Free Lunch」,你白白承擔非系統性風險,吃虧的是自己。  

「高風險,高回報」,是投資的老生常談。聽似簡單,如果不下功夫了解一下風險的本質,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所誤導,像是年輕人應集中投資高新科技,退休人士該著重「收息股」等。 這些做法都會很容易讓你面對到非系統性風險為財富帶來的打擊。 

Reference: 

以上的假想情景取材於Bogleheads forum網友的例子— 

https://www.bogleheads.org/forum/viewtopic.php?t=258145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