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計劃趕不上變化?

較早前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投資的第一步是設立目標,因為投資需要計劃,而連結人生各面向的目標是計劃的首要。 

想起自己這篇文章的緣由是,最近閱畢《大人學破局思考》後,雖然它主要論述職場的思考之道,但當中有一小段關於計劃相當有啟發性,以致在《目標》一文後有點延伸想法。 

點擊觀看全文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網誌搬家了!

為了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把文章放到讓更多讀者朋友看到的平台,我把這個網誌所有文章放到方格子的平台。

讀者朋友們歡迎到以下連結繼續觀看我的文章,往後所有新文章將於方格子發表,Instagram亦會同時發布,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Tailormade Investor HK|方格子 vocus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MPF基金成本分析—混合資產/債券 / 保證/保守基金 (2023年6月更新)

 上一篇文章我們分析了股票基金的成本,可以大致上總結出低成本帶來較高回報的趨勢。 

接下來的是其他資產類別的基金的比較結果。 

(1)混合資產基金 (不包括預設投資策略下的65歲後基金和核心累積基金) 

(圖可點擊放大)

這類混合資產基金,就是混合主要資產類別包括股票,債券和現金,並由基金經理人主動操作。一般來說,它們的資產配置都不會相差太遠。 

比起股票基金可能只有不多於100支持股,甚至只有50-60支股票,混合資產基金的分散性一般較強,往往會分散於全球市場,而股票的部分尤其側重在中國和香港股票。 

在介紹資產配置一文中,我們知道,在足夠分散性下,資產配置是影響回報的最重要一環。 

股票在長期而言回報較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混合資產基金的平均回報,會隨著股票比例升高而有較佳表現。 

在資產配置發揮影響力之後,接著影響回報的便是一直強調的成本。 

不難預想,在這4個組別中,低成本的基金表現較好。 

... 

(2) 沒有數據,反而更好?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MPF基金成本分析—股票基金 (2023年6月更新)

(圖可點擊放大)

截取於積金局強積金基金平台的網頁比較了不同MPF營辦商的表現 

圖中有幾個數字,分別是: (A) 基金規模 (B) 風險標記 (C) 開支比率 (D) 過往回報。

 在選擇MPF的基金時,如果只能以一個數字作為依據,我們應選擇哪個數字?
.
.
.

答案是 (C) 開支比率。 

 (1) 重視成本的理由 

 開支比率,代表基金的成本,是我們最應該著重的數字。 在<節省成本之必要>系列的文章中,我們知道,小小1至2%的成本在複利的影響下,長時間可以侵蝕我們高達3成以上的資產。更何況,MPF是一個30年起跳的投資計劃,控制成本,至關重要。

比起過往回報數字,開支比率是一個更有力預測未來回報的因素。

 因為回報本身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市場自身的表現,基金本身採用的投資策略,特別是基金經理自身的風險,像是經理人更替等等。

我們無法單單從過往回報數字看出以上因素在未來會如果發展,更甚者,基金回報常有均值回歸的現象,即是個別表現好的基金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會回歸平庸,這個現象,我們日後再詳細討論。 

 成本,是一個現在我們更為可控的因素。

 ... 

 (2) 實際數字分析 

 這次,我們只著重分析成本與回報的關連。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關於投資前的那些事 (三) —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上一篇介紹了金錢的時間價值,和現值的計算。其實它就是最基礎和經典的「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而它的公式如下。 

(圖可點撃放大)

(PV=現值; CF=現金流; r=折現率; n=時間) 

我們先留意到一個關係是,現金流與現值是一個正向的關係,而在分母的時間和折現率則相反。換言之,金流越多,現值就越高;而時間越長,現值就越低。兩者都很合理,但為何折現率也是處於相反的關係呢? 

因為折現率在這裡代表的角色是,我們對該項投資的所需要的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我們為投資項目付出的價格越低,可能得到的回報就越高,反之亦然。 

怎樣知道我們需要的多少回報率? 

... 

答案是風險。 

延續上一篇文章金礦的例子,小明跟你推銷一個連名字也沒聽過的太平洋島國上的金礦。你會比較這個金礦和其他資產的風險。對於小明的提案,你不會只要求定期利率的回報,因為這個金礦的風險很明顯比定期還要高。 

然後你會繼續評估這個風險,比如說,如果有其他人曾經在同一個島上找到金礦,又甚至小明帶你到現場親身視察,你可能會為此認為風險可以低一點。也可以相反的,你知道小明這個人不太可靠,過去也有不誠實的紀錄,所以你會要求一個非常高的回報率,以補償你的風險。 

我們從而可以知道,我們會因應投資物的風險調整所需的回報,所謂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 

知道控制風險,其實就是取得回報的過程後,我們有沒有一套精準量化風險的方法? 

很可惜是沒有。事實上,每個人對風險的感受和評價都不一樣。這也是市場的本質,大家看法不一樣,所以衍生出買賣,交換風險。除了已知的無風險利率和通脹,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精確地把風險量化到回報之上。 

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這個關係。 

面對一個下挫中的市場,其實就代表市場所共識的風險升高,同時預期回報比較高。如果你是一個尚有多年職業生涯的年輕人,面對一個預期報酬升高的市場,該如何應對?如果情況相反,市場高歌猛進,此時投入的預期回報是較高或低? 

… 

另一方面,緊記風險與回報密切相關的道理,我們可以避免墮入陷阱或迷思。 

像是去年5月政府發行綠債時,在正式上市前,不少人以過往ibond發行首天通常會上漲的經驗,來看待該次綠債,結果是怎樣大家很清楚。 

「破發」了。 

為什麼會破發?正是因為市場對債券的價值是按照其風險來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