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關於投資前的那些事 (三) —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上一篇介紹了金錢的時間價值,和現值的計算。其實它就是最基礎和經典的「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而它的公式如下。 

(圖可點撃放大)

(PV=現值; CF=現金流; r=折現率; n=時間) 

我們先留意到一個關係是,現金流與現值是一個正向的關係,而在分母的時間和折現率則相反。換言之,金流越多,現值就越高;而時間越長,現值就越低。兩者都很合理,但為何折現率也是處於相反的關係呢? 

因為折現率在這裡代表的角色是,我們對該項投資的所需要的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我們為投資項目付出的價格越低,可能得到的回報就越高,反之亦然。 

怎樣知道我們需要的多少回報率? 

... 

答案是風險。 

延續上一篇文章金礦的例子,小明跟你推銷一個連名字也沒聽過的太平洋島國上的金礦。你會比較這個金礦和其他資產的風險。對於小明的提案,你不會只要求定期利率的回報,因為這個金礦的風險很明顯比定期還要高。 

然後你會繼續評估這個風險,比如說,如果有其他人曾經在同一個島上找到金礦,又甚至小明帶你到現場親身視察,你可能會為此認為風險可以低一點。也可以相反的,你知道小明這個人不太可靠,過去也有不誠實的紀錄,所以你會要求一個非常高的回報率,以補償你的風險。 

我們從而可以知道,我們會因應投資物的風險調整所需的回報,所謂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 

知道控制風險,其實就是取得回報的過程後,我們有沒有一套精準量化風險的方法? 

很可惜是沒有。事實上,每個人對風險的感受和評價都不一樣。這也是市場的本質,大家看法不一樣,所以衍生出買賣,交換風險。除了已知的無風險利率和通脹,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精確地把風險量化到回報之上。 

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這個關係。 

面對一個下挫中的市場,其實就代表市場所共識的風險升高,同時預期回報比較高。如果你是一個尚有多年職業生涯的年輕人,面對一個預期報酬升高的市場,該如何應對?如果情況相反,市場高歌猛進,此時投入的預期回報是較高或低? 

… 

另一方面,緊記風險與回報密切相關的道理,我們可以避免墮入陷阱或迷思。 

像是去年5月政府發行綠債時,在正式上市前,不少人以過往ibond發行首天通常會上漲的經驗,來看待該次綠債,結果是怎樣大家很清楚。 

「破發」了。 

為什麼會破發?正是因為市場對債券的價值是按照其風險來定價。 


有一樣風險性質非常接近的投資物—美國國債。 

綠債的發行人是香港政府,有著與美國很接近而穩定的投資評級,同時間港元又與美元掛鉤。所以我們可以預期投資綠債的風險與美國國債應該非常接近,預期回報也相近。 

當時綠債的票面息率(Coupon rate)是2.5%,即1萬元投資每年可獲得250元利息。而美國3年期國債在當時的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即為債券的年化回報)已經逼近3%。 

如果以3%作為折現率,折現只有2.5%票面息率的綠債,得出來的現值是無論如何不會高於綠債的發行面值。(綠債有通脹調整因子,除非當時預期通脹高達一定程度,否則票面息率可以預期維持在2.5%。) 

這其實也是基礎的債券計算,但不知當時為何有些網上意見,以過往的回報表現鼓勵人們認購,是不知這個投資的基本原理,還是為了幫劵商廣告,不得而知了。 

最後,如果有人向你推銷賺大錢,但標榜風險不高,甚至穩賺不賠的投資產品。你就該好好提防一下,你面對的是不是騙子。因為沒有人可以逃離高回報高風險的萬有引力。 

… 

如果投資朋友們認為文章對你有幫助,不妨分享給身邊的家人朋友,這是我繼續寫作的最大動力。 

..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