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要多分散才夠?(四) — 財富不均

 前三篇文章的重溫— 

(一) 風險的量度 

(二) 不同股票數目的組合分散效果 

(三) 股票回報的分佈 

======================= 

要多分散才夠?(四) — 財富不均 

(1) 實際數字 

要體現股票回報是如何不平均,我們來看作者們提供的實際數字。 

全球股市中在超過64,000隻股票中,不論短至1個月,還是長達31年 (樣本全期) ,都只能約有一半的股票交出正回報,即有一半是虧錢的。 

而擊敗大市的股票自然是更少,如果將時間拉長到10年和31年,只有分別不足4成及3成的股票可以交出比大市更好的表現。 

我們也可以來看個別股市的表現。美國股票的表現跟全球整體相差不遠,而香港呢? 

答案是更不如人意。在31年裡,只有約4成交出正回報,而跑贏大市的僅有約2成。這意味著在香港股市選股,是一件比在全球和美國股市更難的事。(有些人說港股很難玩,這卻是真的🤣) 

這令我想起一個說法,說指數化投資只有在過往整體股市表現良好如美國的才適用,像港股表現不如意的,應該做些操作像是自行選股方可獲得良好回報。如果你認同這個想法,請你先考慮選股在上述情況是走上一條更易失敗的道路。那麼怎樣才算合宜的做法和概念,日後再針對這個說法撰文分享。 

(2) 財富貢獻 

3至4成擊敗大市的機會聽起來好像還好,我們換另一個角度看,更會發現股市的財富貢獻的分佈更是驚人地不均。 

同樣在由1990至2020年這31年間,股市的淨財富亦是由極少數的公司所貢獻。淨財富的意思是有些公司為股東創造了財富,自然也有些是帶來貶值,兩者合併的效果便是淨財富。 

全球股市8成的淨財富在31年間竟然只是由有大約640家最前列的公司所帶來。大家可以快速算算這佔所有共64,000公司的百分比是幾多? 

答案是1%。 

就算計及這640家公司,也只有不足1,600家公司就帶來了全球總共超過75兆美元的淨財富。 

事實上,也有超過25,000家公司(總數的40%)有為股東財富帶來正增值,只是被剩餘約37,000家 (總數的58%) 帶來財富減損的公司抵消得一乾二淨。即是說,假使你選對了賺錢的股票,稍一不慎選到地雷,就可以把你的好表現抹去。 

最後,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公司在財富貢獻上名列前茅。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首五名是Apple,Microsoft,Amazon,Google和騰訊。有趣的地方是,只有首兩名的Apple和Microsoft是從1990年開始就存在。 

指數化投資的好處是,只要公司一上市納入指數當中,就可完整享受到這些公司帶來的回報,不用擔心公司興衰,產業輪替,自然汰舊換新。 

而港股的首五名則是騰訊,阿里巴巴,建設銀行,美團和中移動,它們最早存在的也就是1997年的中移動,最近的是2018年的美團。 

(3) 總結 

顯然,錯過少數回報驚人的股票將令你錯過誘人的市場回報。比起自行選股,較理想的做法是把所有股票一網打盡,雖看似不可避免地會打撈到爛魚雜蝦,這卻是能確實令你得到豐盛魚穫的唯一之道。 

自行挑選足夠數目的股票雖然可以消除非系統性風險,但仍要面對容易落後市場的風險。要真正做到分散投資,最好是擁有全個市場。 

另外,有些人或會質疑,這些研究都是假設投資者「傻傻的strong hold」,不會因應市場變化迅速「轉身」換馬,只要學會些操作技巧,自然可以提高跑贏大市的勝算。我們日後亦會一探究竟,調查一下那些技巧高超的人是否能擊敗大市。 

Reference: 

Bessembinder, Hendrik (Hank) and Chen, Te-Feng and Choi, Goeun and Wei, Kuo-Chiang (John), Long-Term Shareholder Returns: Evidence from 64,000 Global Stocks (March 6, 2023).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71025 

=======================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要多分散才夠?(三) — 正偏態分佈

 從上一篇的文章我們知道,無論是集中投資,還是分散到多如100支股票,都不是避免落後大市的良方。分散投資的最佳做法是分散到整個市場,既然已擁有整個市場,自然也不用擔心落後,唯一要關注是取得回報時的投資成本。 

自行選股為何這麼困難?其實也不難想像,茫茫股海成千上萬支股票,不論看技術圖表還是研究財報,或者聽起來很夢幻的程式交易,在這麼大的範圍裡作出選擇,終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大家正確選擇每季NBA 30支球隊的季後賽名額已經不是易事,更何況是數量如此龐大的股市。 

令選股更困難的不止是數目,而是極其不平均的分佈。如上一篇文章尾段所提出,大部分的股票是不能為投資者帶來財富貢獻的。 

在繼續看作者們提供的分析和數據前,先為大家介紹一個貫穿整篇研究,統計學上的用語—正偏態分佈(Positive Skew)。 

正偏態分佈(Positive Skew)  

在一組數據中,自然有較高和較低的數值。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相信大家也都聽過,指的是數值大多集中在中間的平均數,遠離平均的兩邊數值則呈現對稱的型態。 

如果我們把常態分佈的一組數據畫成圖表,它大概會長成這樣。 

而這系列第一篇文章提到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便是建基於常態分佈。 

可惜的是,成千上萬股票的回報分佈並不是正態分佈,所以標準差不能完全反映風險。事實上,股票的回報是呈現一個正偏態分佈(positive skew)的型態。 

正偏態分佈是指數值大多集中在較低的範圍,較高的數值的數量比較少。與之相反的是負偏態分佈(Negative Skew)。比起常態分佈對稱的型態,從正偏態分佈(positive skew)的圖表可以看出數值是向左傾側,在右側有條長長的尾巴代表少數離群索居的極端數值。 


我們把這個情況引伸到股票,這代表大部分的股票的回報比平均要差,股市的回報由在右側而且極少數的股票帶動。換言之,如果你選不到這些少數有著極端回報的股票,就等於錯過了大部分的股市回報。 

下回再續。 

======================= 

分散投資系列的四篇文章— 

(一) 風險的量度 

(二) 不同股票數目的組合分散效果 

(三) 股票回報的分佈 

(四) 財富貢獻的不均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要多分散才夠?(二) — 不同股票數目的組合分散效果

 上一篇文章我們知道風險如何量度,也提到如要達到分散投資的效果,20-30支股票似乎是個理想的數目。組合的標準差是降低了,是否就代表沒有其他問題? 

首先要知道現時光一個美國股市都已經有成千上萬家上市公司,選出數十支股票沒有想像中簡單。你可能會說,這還不容易,隨隨便便的就有Tesla,Apple,Microsoft,這些世界知名的公司。但這樣對我來說沒有說服力,馬後炮誰都懂。事前知道才有價值,更何況要馬後炮,就後到極致。 

後到極致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看更長的歷史,更闊的市場範圍,更多的數據,用整體角度看待選股這回事。 

我們來看在一篇由幾位教授包括Hendrik Bessembinder, Te-Feng Chen, Goeun Choi 和K.C. John Wei在2020發表的有關全球股票長期回報的研究,名為Long-term shareholder returns: Evidence from 64,000 global stocks. 

這篇研究中,作者們整合了包括美國在內超過40個國家/地區,共超過64,000支上市公司在1990-2020年的累積回報。他們花在如此龐大數據量上的心力,並提供不同角度的分析,必須在此致以敬意,而且有趣的是其中兩位作者Te-Feng Chen和K.C. John Wei是來自我們的PolyU 的教授。 

(1) 25支股票的組合 

我們先來看其中一個關於投資組合的股票數目分析。 

作者隨機組成了1,000個以市值加權的投資組合,研究不同股票數目的組合在不同投資期間的表現。(有些研究的組合是用等權重組成,這樣會放大了小型股的比重,或許是這篇研究使用市值加權的原因。若投資朋友得知原因,請分享給我知道。) 

既然我們一直把目光放在20-30支股票上,就先以下圖25支美國股票的組合為例,檢示它們的表現。 

在1,000個隨機組合中,它們大部分都交出正回報,並勝過1個月美國國庫券(T-bill),表現的確看來不錯。當投資年期達到31年時,勝過 T-bill 的機會幾乎是100%。 

持有期間 

5 

10 

31(樣本全期) 

正回的百分比 

81.1% 

87.5% 

99.7% 

T-bill 的百分比 

74.7% 

78.2% 

98.1% 

全市的百分比 

45.3% 

44.8% 

36.4% 

可是我們將目光放至最後一行,如果與加權平均全市場比較,可以發現在所有投資期間,不足一半的組合能夠勝過大市。反過來說,有超過一半的組合落後大市

而且時間拉得越長,落後的組合佔比越多,在31年全期樣本中,超過6成的組合是落後大市的。總括來說,投資年期越長,自行選擇25支股票組合的做法落後大市的機會就越高。 

同樣的情況放到美國除外的國際股票同樣適用。 

持有期間 

5 

10 

31(樣本全期) 

正回的百分比 

70.8% 

80.7% 

94.2% 

T-bill 的百分比 

60.8% 

67.2% 

75.9% 

全市的百分比 

47.0% 

46.3% 

40.1% 

的確,25支股票的組合可以免卻你遭受單一公司嚴重虧損的打擊,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和組合的標準差。但這仍然讓你面臨錯過回報的風險。為什麼錯過回報,落後市場也是個風險?  因為我們現在可以毫不費力以指數基金或ETF投資全市場,從而以極低成本取得市場回報,多費心力自行組合股票卻竟然要落後於像是free-rider的指數基金,連平均市場回報也未得到。 

我們多做些事情,卻未得到期望的,這不正是風險的一種嗎? 

25支股票不行,那麼我們各走兩端,要麼集中投資,或是加強分散,看看效果如何。 

(2) 不同數目的股票組成的組合 

我們把範圍擴到最大,看看在全球超過64,000支股票中分別選擇1 / 5 / 25 / 50 / 100支股票,共五種情況組成的組合與大市比較的表現。 

下圖總結了不同數目的股票組合,在不同投資期間落後大市的百分比。 


(圖可點撃放大) 

我們先看最左邊,最集中投資的一方。單支股票的表現是最差的,落後大市的機會非常高。光持有5年就已經有超過6成的機會落後大市。 

我們把目光向右邊順序移過去,可以發現,隨著股票數目的增加,落後的百分比依序下降。數目越高,越是分散的股票組合,越不容易落後大市。 

另一個重點是,不論股票數目是多是少,投資年期越長,就更易落後大市。假如我們想光憑選股去擊敗大市,難度會隨著時間而提高。更甚者,所有組合在所有時間裡,沒有一個不是大於一半的機會落後市場的。 

既然選股的難度這麼大,那麼索性不要選股。全市場的指數化投資,就能讓我們簡單不落下風,又能充足分散投資,去蕪荐菁,消除沒有用也不想要的風險。 

(3) 選股困難之處 

我們知道選股很難,但原因是什麼? 

相信有些朋友也聽過80/20法則,大部份的股票是不賺錢的。 

下回再續。 


Reference: 

Bessembinder, Hendrik (Hank) and Chen, Te-Feng and Choi, Goeun and Wei, Kuo-Chiang (John), Long-Term Shareholder Returns: Evidence from 64,000 Global Stocks (March 6, 2023).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Forthcoming,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71025 

=======================  

免責聲明: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投資涉及風險,投資前請深思熟慮。如有需要,請徵詢獨立、合資格之法律、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以確保所作之決定,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 

分散投資系列的四篇文章— 

(一) 風險的量度 

(二) 不同股票數目的組合分散效果 

(三) 股票回報的分佈 

(四) 財富貢獻的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