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關於投資前的那些事 (三) —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上一篇介紹了金錢的時間價值,和現值的計算。其實它就是最基礎和經典的「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而它的公式如下。 

(圖可點撃放大)

(PV=現值; CF=現金流; r=折現率; n=時間) 

我們先留意到一個關係是,現金流與現值是一個正向的關係,而在分母的時間和折現率則相反。換言之,金流越多,現值就越高;而時間越長,現值就越低。兩者都很合理,但為何折現率也是處於相反的關係呢? 

因為折現率在這裡代表的角色是,我們對該項投資的所需要的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我們為投資項目付出的價格越低,可能得到的回報就越高,反之亦然。 

怎樣知道我們需要的多少回報率? 

... 

答案是風險。 

延續上一篇文章金礦的例子,小明跟你推銷一個連名字也沒聽過的太平洋島國上的金礦。你會比較這個金礦和其他資產的風險。對於小明的提案,你不會只要求定期利率的回報,因為這個金礦的風險很明顯比定期還要高。 

然後你會繼續評估這個風險,比如說,如果有其他人曾經在同一個島上找到金礦,又甚至小明帶你到現場親身視察,你可能會為此認為風險可以低一點。也可以相反的,你知道小明這個人不太可靠,過去也有不誠實的紀錄,所以你會要求一個非常高的回報率,以補償你的風險。 

我們從而可以知道,我們會因應投資物的風險調整所需的回報,所謂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 

知道控制風險,其實就是取得回報的過程後,我們有沒有一套精準量化風險的方法? 

很可惜是沒有。事實上,每個人對風險的感受和評價都不一樣。這也是市場的本質,大家看法不一樣,所以衍生出買賣,交換風險。除了已知的無風險利率和通脹,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精確地把風險量化到回報之上。 

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這個關係。 

面對一個下挫中的市場,其實就代表市場所共識的風險升高,同時預期回報比較高。如果你是一個尚有多年職業生涯的年輕人,面對一個預期報酬升高的市場,該如何應對?如果情況相反,市場高歌猛進,此時投入的預期回報是較高或低? 

… 

另一方面,緊記風險與回報密切相關的道理,我們可以避免墮入陷阱或迷思。 

像是去年5月政府發行綠債時,在正式上市前,不少人以過往ibond發行首天通常會上漲的經驗,來看待該次綠債,結果是怎樣大家很清楚。 

「破發」了。 

為什麼會破發?正是因為市場對債券的價值是按照其風險來定價。 

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關於投資前的那些事 (二) —金錢的時間價值

文章發表過十多篇了,雖然主題都是圍繞務實理財,投資自己的主題,但有感自己寫東寫西,畢竟有點雜亂無章,沒有系統。 

我想寫一個<關於投資前的那些事>的系列,回想一下當初自己剛接觸投資時,覺得如果能一早知道就好的概念。先前投資目標的文章也會納入這個系列的第一篇。這個系列也會不定期更新,並新增到桌面版網誌的一個分頁。 

以下開始本文的主題—金錢的時間價值。 

... 

為什麼要投資? 

首先,我會形容個人理財是一個分配的過程。 

我們的資源有限,而需求無限,所以我們需要為生活的各個層面,依重要程度分配金錢,像日常基本洗費,緊急儲備金和保險等,提到的都是為了滿足當刻的需求。 

做好個人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認知自己有什麼需求,再去判斷自己的收入能不能滿足,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推薦記帳的原因。 

而投資,則是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延遲當刻消費,換取將來可以花得更多的可能。作為補償我們等待的代價,同樣的一塊錢,在未來獲得的價值會比現在的相同金額為少。 

金錢有時間價值,就是投資和個人理財的其他層面不同的原因。這亦是所有投資決定和金融資產定價的核心。 

... 

舉例來說,有一天,你的朋友小明向你推銷在某個遙遠的太平洋島國上,一個持續10年,每年出產價值10萬元黃金的金礦,叫你出資購買。你會如何評估這個金礦的價值,從而出價? 

關於投資前的那些事—目錄

雖說這個網誌主要記錄自己在學習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的一點感悟,但有感自己還是寫東寫西,不只讀者朋友看起來有點雜亂無章,而且對於自己整理知識也無大幫助。 

而且,在一般人在學習投資的過程中,其實無需一開始就研讀些高深莫測的理論或技巧,也不需急於比較各種投資方法的好壞。與其他領域的知識無異,做好些基本功,了解投資行為本身的意義,是最重要,亦是最常被忽略的一步。 

故此,我藉著回想起初接觸投資時,一些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寫成一個系列分享給朋友們。 

如果讀者朋友認為這些拙文對你有點幫助,不妨把這個網誌分享給家人朋友,這是我繼續寫作的一大動力。 

... 

系列文章連結— 

(一) 投資如人生—目標 

(二) 金錢的時間價值

(三) 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四) 管理風險就是管理回報 (續) (動工中) 

(五) 人人也有價值 (動工中)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通脹不是最可怕的風險

 通脹彷彿成為現時每個投資者的心頭大患,不論你有什麼投資哲學,通脹經常被認為是投資的重要理由。 

物價似乎不可避免地持續上升,我們手中的金錢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失去購買力。而買入金融資產像股票,有獲得相符或超過通脹回報的機會,所以我們希望藉此保持辛苦賺得金錢的購買力。 

的確,通脹是無法避免,持有現金的購買力會逐年被蠶食,每年3%的通脹過了約23年就會使購買力下降一半。 

話雖如此,希望在此為大家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思考。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本少就不適合指數化投資?

 有一種說法是,本少的人不應採用分散投資,指數化投資等等的投資方式。 

因為「太慢」了! 

10萬元即使翻倍也都只是20萬,更何況長年只有個位數字年回報的市場回報。年輕人就該拼一拼,要改變生活,要幹大事,不能依靠指數化投資這樣平凡的方法。 

指數化投資目的是為了完整取得市場平均報酬。而以最熱門,市值最大的美國股市為例,20年的平均回報大約「只有」7-8%。即是在20年前投資10萬元,我們最終會得到46萬左右。那樣看來,確實等待20年,然後獲利30萬多也改變不了生活。 

好吧,必須承認指數化投資無法快速致富,但也不代表本少的年輕人應去從事像all in少數個股等的高風險投資。 

... 

因為投資本來就不是用來快速致富的工具,這是在理論和實務上都已被證實的事。 

我們在<風險拍賣會>中談過,集中投資其實無法拉高預期報酬,只能擴大回報的範圍,而且在分散投資系列中提及的研究也證實了少數個股的投資組合表現只會更差。 

不少人集中投資,其實潛台詞就是看中回報的上限可以很高。但同樣的,下限可以深不見底。 

... 

我們來看一個假想情景。